2022世界機器人博覽會“機器人+制造”區域展示的一款新能源電池盒生產線。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
在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舉行的“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”主題新聞發布會上,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表示,我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快速增長,2021年機器人全行業營業收入超過1300億元。其中,工業機器人產量達36.6萬臺,比2015年增長了10倍,穩居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。
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,極大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,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。
應用范圍更深更廣
機器狗勁歌熱舞,仿真人形機器人一展歌喉,配送機器人送貨,機器人“醫生”遠程做手術……近年來,隨著人工智能、5G、新材料等多種技術和機器人技術加快融合,機器人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大顯身手,不斷孕育出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。
在日前召開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上,中關村智友研究院院長、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王田苗表示,勞動力短缺和成本增加,拉動機器人高速增長,是市場長期剛性需求。而在這種增長中,機器人呈現出應用范圍更廣泛、應用程度更深的趨勢。
機器人應用場景日益豐富。據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介紹,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已覆蓋國民經濟的60個行業大類168個行業中類。2021年我國服務機器人的產量達921.4萬臺,同比增長48.9%。特種機器人市場在穩步增長的同時,太空機器人、深海機器人、手術機器人等高復雜度的產品實現了重要突破。
“過去是手機或者汽車行業用機器人多,現在新能源、服務業以及農業領域都開始應用機器人。”王田苗說,過去是大企業用機器人,現在中小企業甚至只有幾十人規模的企業也在應用。統計顯示,2021年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人超300臺,比2012年增長約13倍。
服務機器人在餐飲、教育、醫療、物流等領域廣泛應用。比如,剛剛閉幕的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,美團展示了自動配送車和配送無人機,通過智能化調度實現自動化配送,進一步提升效率。天眼查數據顯示,截至目前,我國有服務機器人相關企業43.9萬余家,其中,今年1月至8月新增注冊企業7.9萬余家。
特種機器人上天下海已成現實。空間站里大小機械臂在太空可協同開展艙外操作任務,自供電軟體機器人實現了萬米海底深潛和驅動,還有機器人能夠在石化、船舶等高危行業場景下智能、高效地完成任務。
國產替代速度加快
在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高速發展的同時,受益于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驅動,國內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,銷量增速和市場占比持續提高。
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機器人分會(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)與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,2021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累計銷售工業機器人27.1萬臺,同比增長50.1%,增速較上年加快30.1個百分點。其中,外資品牌機器人銷售18.4萬臺,同比增長49.7%,增速較上年加快26個百分點;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銷售8.7萬臺,同比增長50.8%,增速較上年加快38個百分點。2021年自主品牌機器人在市場總銷量中的比重為32%,比上年提高。
從市場占有率看,2021年自主品牌機器人在電氣電子設備及器材制造、汽車制造、金屬加工行業的市場份額上升,在食品制造、塑料及化工用品制造行業的市場份額下降。
機器人被譽為“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”,其研發、制造、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。對于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水平,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秘書長,機器人分會執行副理事長、秘書長宋曉剛認為,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。從關鍵零部件到整機再到集成應用,每個環節以及相關的零部件都有了相關企業。
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覆蓋面也逐年擴大。宋曉剛介紹說,目前自主品牌機器人的覆蓋面有一定的深度,特別是在一些細分領域的優勢明顯,比如冶金行業爐前機器人,還有家具、陶瓷衛浴和光伏行業的機器人,這些行業不大,但直接關系到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、提質增效、改善環境能否順利完成。未來,在應用范圍上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間。
作為機器人行業的領軍企業,新松機器人成立20多年來,已經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機器人、移動機器人、特種機器人、協作機器人、醫療服務機器人五大系列產品。產品累計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,為全球4000余家國際企業提供產業升級服務。公開資料顯示,新松機器人是多家知名汽車生產企業的設備供應商,隨著高端制造產業升級,機器人國產替代加速,新松機器人也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。
協同創新至關重要
盡管進步巨大,國內機器人產業仍任重道遠。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趙杰直言不諱:“國內機器人產業除了專用芯片以外,基本都有了,但行業發展需要解決精和好的問題。”
趙杰認為,未來機器人的硬件部分可能會逐漸走向標準化、模塊化甚至單元化。和國際領先水平的差距主要體現在機器人的設計、結構、運動控制、可靠性等關鍵技術上。特別要注意,機器人是一個機電強耦合的產品,單項技術的突破對整機性能的提升貢獻是有限的。
如何提升國內機器人的核心競爭力?趙杰認為,要利用好創新中心、工程技術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,用制度的優勢實現系統性突破。
宋曉剛也表示,國內機器人產業確實存在市場占有率低、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。這些問題不僅表現在機器人成品上,也包括零部件、軟件等環節。主要是研發創新不夠,包括創新能力不夠、投入不夠以及市場應用不夠。
如何解決制約創新的這些矛盾,是宋曉剛反復思考的問題。“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對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至關重要。”他表示,國內的機器人企業相比國際大型機器人企業體量小,創新研發投入有限。通過與產業鏈上的其他企業協同創新,在獲得更多研發投入的同時,也能根據不同企業的具體生產需求,研發相匹配的機器人設備。以應用拉動機器人整機產業的發展,整機又帶動零部件領域技術進步,最終實現全鏈條共同提升。
這一思路得到了相關部門政策的支持。郭守剛表示,下一步工信部將積極拓展行業應用,實施“機器人+”應用行動,組織產需精準對接,加快成熟場景普及推廣,加大新興領域產品創新,做強細分領域特色應用,助力各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。同時,鼓勵行業骨干企業發揮引領作用,在整機、零部件和系統集成等領域,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生態。
在廣闊的市場需求帶動下,預計國內機器人賽道的火熱將會持續。根據高工產業研究院預測,下半年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增速有望超20%,全年銷量30.3萬臺,同比增長15%至20%。根據《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(2022年)》預測,2022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174億美元,其中,工業機器人87億美元,服務機器人65億美元,特種機器人22億美元,5年年均增長率達22%。